2021年8月27-29日,第十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暨第三届“海上争锋”中国智能船艇挑战赛在上海交通大学(日照)落下帷幕。金沙检测线路js69学子共三支队伍均从区域赛中脱颖而出,入围全国总决赛,并获全国一等奖1项(5%),二等奖2项(10%),这是我校学子首次参加该项赛事。
本届大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、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,由中国造船工程学会、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与合作组织、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等主办。围绕新概念创意设计、舰船模型智能航行与特种作业、海上智能感知、舰船航行虚拟仿真等,共有来自金沙检测线路js69、清华大学、浙江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、哈尔滨工业大学、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、挪威斯塔万格大学、英国斯特莱斯克莱德、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五研究所、西安精密仪器研究生等国内外389所高校及相关科研单位的1985件作品报名参赛,参赛师生达8985人。经过区域赛赛评与推荐,共有128所院校的666件作品入围国赛,国赛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角逐。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,“辽宁舰”总设计师朱英富院士,舰载装备与运用工程知名专家邱志明院士,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院士均出席了这一决赛。
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经过10年的发展,现已经成为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层次最高、规模最大、覆盖面最广的学科竞赛。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,发掘和培育海洋人才,助力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。大赛以“崇尚科学、实践求知、锐意创新、面向海洋、服务国防”为目的和宗旨,以切实增强船海及相关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、原创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,紧密结合行业高校优势和特色,推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学研一体化发展。对打造高层次、应用型船海工程技术人才培养、助推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
本次比赛得到了实践教学中心、金沙检测线路js69及各书院的大力支持。充分反映了学校构建“一个目标、两个原则、三大任务、四项举措”的“一二三四”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,以大学生学科、科技的竞赛为项目驱动,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,催生创新创业成果方面持续发力。同时也是金沙检测线路js69教师在金沙检测线路js69多维能力导向的教学体系下,探索学生工程领军潜质本-硕-博贯通培养的一项积极探索。
获奖作品介绍
01、水陆两栖仿生柔性鳍波动式机器人
获奖等级:新概念创新设计组全国一等奖,西北赛区第一名
获奖学生:2020、2019级研究生
童保成、李士杰、曾杨彬、陈振汉、张堂佳
指导教师:胡桥
该项目团队提出了一种新型仿生柔性鳍波动式水陆两栖机器人,该机器人效仿线翎电鳗波动式推进机理,通过柔性鳍面与水相互作用实现水中的灵活运动,具备真实鱼类水中游动机动性强、推进效率高和环境扰动性小等优点。同时可将其运动机理应用于陆上,可进行由陆地到水下的自主运动,完成水下资源探测、信息收集及目标跟踪等任务,机器人具备一定的载荷能力,可进行物资运输;同时还可用于科研考察、海洋打捞等领域。
图1 国赛一等奖:水陆两栖仿生柔性鳍波动式机器人
02、基于电致动人工肌肉的水下仿生鱼尾
获奖等级:新概念创新设计组全国二等奖,西北赛区一等奖
获奖学生:2020级研究生
李兆峰、董晨源、程随军、李一鸣
指导教师:朱子才
该项目团队基于PVCG 人工肌肉的驱动特性,模拟鱼尾宏微观构型提出了一种推进器的多重仿生结构设计。通过柔性人工肌肉与刚性骨架设计刚柔耦合仿生鱼尾推进系统,实现可调控的大幅度连续弯曲摆动。具有噪声低,高柔性,能耗低且造价低廉的特点。该仿生航行器可以实现水下高效灵活隐蔽地游动,不管在军用还是民用方面都有巨大的研究价值。
图2 国赛二等奖:基于电致动人工肌肉的水下仿生鱼尾
03、随缘工作号
获奖等级:设计与制作——水面组全国一等奖,西北赛区第一名
获奖学生:2020级、2019级本科生
黄轩浩、黄志恒、周云峰、瑜熙敬、杨帅
指导教师:权双璐、胡桥
该项目团队设计并制作的《随缘工作号——遥控自主双模式水下机器人》,机器人以高韧树脂材料3d打印制作整体框架,以树莓派处理视觉信息,stm32控制运动。在遥控模式下,操控者可通过摄像头辅助控制机器人运动。在的自主运动模式下,机器人能够自主沿管道行进,并具有视觉和陀螺仪两种行进控制方法。行进过程中,还可对管道上的不同吸附物进行不同灯光报警。机器人正常状态是低速运行,危险性较低。可为石油管道检测和水下资源探测方面研究提供一些可行的思路。
图3 国赛二等奖:随缘工作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