机械情怀
当前位置: 学院首页 > 校友工作 > 校友往事 > 机械情怀 > 正文

话说机切专业(续)——追忆机切的老师们

发布时间:2013-01-17 点击数:

赵卓贤、陈人亨

一.西迁精神就是献身精神,没有这种精神,交大迁校不可能在西北扎根开花结果。

“西迁”包括四大阶段:

1. 迁校;

2. 合校(与西安动力学院、西北工学院等);

3. 分校(与陕工大、纺院、矿院、地院等);

4. 建校(西安交大与上海交大分别建校)。

当时本着杨秀峰部长指示西安交大要协助上海交大建校的精神,机切教研室就曾派出寇成林、郑康生、齐维浩等几位年轻教师帮助上海交大机制专业教学。

二.服从党和政府号召,自愿无条件地到最艰苦的地方开发大西北,这是我们民族精神和爱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,例如:

1.顾崇衔教授为西迁放弃了用三根金条在上海买的房子,全家西迁。他夫人杨玉瑛本来是上海的著名妇科医生,也毅然随顾教授来西安,委屈在西安东郊某厂当一名厂医,文革中还受尽了折磨。两位老专家为建设大西北奉献一生,已先后与世长辞;

2.褚家麟教授的爱人是上海建筑设计院的骨干,该单位不同意她来西安,只能由她长期带着两个孩子与褚教授长期两地分居,直到两人分别先后病故两地。褚教授至死都没有提出过调回上海的请求;

3.潘德豫老师(女)1958年提前毕业到西安当辅导员,随后读了研究生。1964年与上海交大一位老师结婚,曾先后生了一男一女,子女均由其爱人家照顾。直到1973年,时隔15年之久才调回上海。潘德豫为西安交大无私奉献了整整15年,离校时仍对西安交大恋恋不舍;

4.赵卓贤教授1957年10月1日只身一人为给学生上课来西安,当时他全家包括患精神病的姐姐在上海住院,在交大幼儿园工作的爱人,外祖母、母亲和两岁的大女儿。1958酝酿分校时,他爱人已经定编在上海造船学院,但为支援大西北,他们一家毅然全迁西安;

5.陈人亨教授1956年苏南工专毕业时因他的未婚妻在北京,按当时政策他可分配他到北京工作,但他毅然决定随校西迁。1961年婚后他本来又可调往北京,后来他爱人生孩子,他又可调到北京,但他三次都为献身于西安交大的教育事业而未去。后来,他爱人的单位才同意让对方调往西安。文革后,当他正在北京出差时,他爱人一人在西安交大家中突发脑溢血,在爬往门口求生的时候病故,直到中午才被人发现。之后,南方先后有三所大学愿意调他去任教并做系主任,因他认定他的事业在西安交大,便一直没有离开这块黄土地,直至退休;

6.当年有许多青年教师都长年与其爱人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,如顾颖严、郭菊芳、郑康生、黄源镐、谢卫华、寇成林等,都没有提出过调往对方所在的经济发展地区,而是自愿献身西北,并要求把爱人调来,在西北安家;

7.还有少数教师虽然在极左思潮时期遭受过批判和不公正的待遇,但仍然热爱西安交大,如乐兑谦、褚家麟、周继洛教授一直为西安交大奋斗终生,最后长眠于西北;

8.还有蔡华麟、过定国、谢卫华、郭菊芳、李岩、寇成林等教师虽然80年代后先后调离西安交大,但他们都是因为种种困难而走,,对母校都是充满了无限眷恋。

三.为有牺牲多壮志,敢叫日月换新天

在1980年前后一份机切教研室教师名单中,查到1959年前在西安交大工作的还有29名教师,后又调回南方5人,长眠于黄土地的9人(顾崇衔、褚家麟、胡汉章、乐兑谦、阳含和、许栋梁、戴德沛、范鸿滏、周继洛),至今仅有15人先后退休于西安交大,这些古稀老人常在一起用固有的南方话议论着交大的发展,同时也不断眷恋着江南家乡之美。

交大西迁人的信念是对教育事业的忠诚,他们追求的是西安交大再创全国一流。可敬的西安交大老人,他们无愧是西安交大的创业者,他们给西北高等教育的发展写下了动人的诗篇,历史将永远不会忘记他们。

回忆1959年当时的机切教研室的教职工多达108人,是全校乃至全国最大的机制专业教研室,当时曾被誉为西安交大教师的缩影,其教学、科研的影响为全国第一。曾长期担任全国机制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任委员,顾崇衔、乐兑谦、阳含和三位教授分别是机制、刀具、机械控制方面的全国学术带头人,主编的机制工艺、齿轮刀具、机械控制等教材为全国采用之冠。80年代在一个专业内设两个博士点(机械制造、振动与噪声)是全国第一,并是全国机制专业第一个招收外国留学生的教研室,被批准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机制专业博士后流动站。自70年代以来,一直是机械类全国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的主持单位。

可以这样说:“没有这两代人(即30-40年代毕业的老一代和50-60年代毕业的当时的年轻一代)的奉献精神,就没有西安交大在全国高校领先这几十年的风光,”如今若要振兴西安交大,非要再唤起这种精神不可!

作者为原机切教研室教师

2006年3月27日

地址: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:710049
           版权所有:金沙检测线路js69(中国)有限公司     站点维护: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